
文 | 锦缎实盘杠杆平台
低迷期中的隆基绿能 ( SH:601012 ) ,迎来了难得的荣耀时刻——光伏军团市值瀑布杀之后,其市值仍然相当于晶科、天合和晶澳另三家 TOP4 企业的总和。
原因无他,自然是因为其 500 亿货币资金储备,以及 BC 技术的加持。
特别是竞争对手 TCL 中环身陷泥沼,成了隆基"涨估值"的背景板,否则硅片大本营被持续偷家,怎样的后果着实不敢想。果然隆基的一半优秀,是 TCL 中环衬托的。
当然,最为重要的是,隆基确实能"画饼",这一点可能也让其虚涨了几斤肉——去年高达 7.8 亿的业务推广费,更是将隆基的"终局价值相信空间"推向了顶点:
从过去 166 是终极尺寸的定义,到氢能战略的诗和远方,到神秘电池项目突然"暂停,再到 HPBC 一代溢价"四到六毛"的豪言壮语,及至如今" BC2.0 "的迷人愿景。可以说,隆基这几年走过的路,一半是在反思,一半则是在自我陶醉。
多少算是错有错着:回溯这几年,不幸中的万幸还在于,友商对隆基份额的蚕食,却让其愈发"保守",加上对神秘电池的左右摇摆,让其在资本贪婪时代并没有铸成"疯狂扩张"的大错。冥冥之中,隆基凭借强大的底子,犯下几次错误却不显得致命。
直至 2024 年,痛定思痛的隆基,终于开始了刀刃向内的改革,始让人看到了一丝曙光。如今隆基的身板,必须得依靠"黑武器"来维持,这个黑武器绝不可能来自于硅片等,只能来自于电池——于是乎,在反复横跳后,N 型 BC 终于应运而生。
自此,隆基终于拥抱上了 N 型的伟大时代 ……N 型 BC,已然肩负着隆基维持巨头身板和一扫颓势的历史重任。
酒虽美,但不可贪杯。肉很好,但多食伤身。
翻看 2024 年隆基的财报,依然藏着那些不得不说的"夸口"往事,让我们来一窥这家光伏巨头的外在和内里,以这个落魄的行业老大为坐标,一起找寻光伏产业发展的脉络和真相吧。
01 直面失败
2025 年初,隆基 25 周年庆典的主题是:生生不息。
生生不息的前提,自然是直面过去的自己。故而,隆基才有了在 2024 年启动的全面组织变革,首先便是从裁员开始。
我在 2024 年曾经明确指出,隆基绿能组织机构冗余低效,也导致了北美市场等战略失利。隆基于 2024 年开始"大裁员",员工总数从 75000 人大幅下降至 37853 人,降幅高达 50%,冠绝光伏行业。
其中生产人员降幅最大,比例超过 50%。其次技术人员总数也被腰斩。预期行政人员也被大幅缩减。

最为令人惊叹的是,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,第一次公开承认 HPBC 一代失败。这标志着,隆基绿能直面过去的自己,进入了改革深水区的阶段中。

承认失败,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,都难以做到,别说从一家行业巨头的领导人口中说出,难上加难。钟宝申这次做到了,同时也反思了其他一些问题。

钟宝申也提到,2020-2023 年隆基存在的组织机构冗余问题,且造成成本虚高,如同裸泳。
隆基绿能在过去更早的时间,一直是以成本控制能力著称,最起码在硅片领域的成本控制能力,曾经技压群雄,远远将第二名当时的中环股份甩在脑后。而这几年,隆基的成本控制能力被赶超,或者说不明显了。
TCL 中环一直声称拥有领先的成本控制能力,超越友商多少多少,自然指的便是隆基这位老大哥。中环的话虽然只能听一半,但也道出了成本的绝对领先,在这几年的冲击下,隆基的优势大量丧失。
重夺成本领先,是唯二的可选道路。于是乎,隆基开始了发动全员控制成本之旅。迫在眉睫。
这封致股东的信,分量轻而重,道出了隆基为改变这一切所作出的努力和改变。
隆基的改变,还不止于此。
李振国"借着"某个合理的逻辑理由,让出了总经理的职位,大权更加集中于钟宝申一人手中。此后,钟宝申也表示,作为大股东的李振国,企业战略还是要商量着来。
言下之意,具体企业的战略和执行,更多集中于钟宝申一人之手,网传的合伙人制度缺陷,似乎烟消云散。2024 年的年报超常的反思,像是吹响了这一号角。
此后隆基的交流中,也终于承认,30GW TOPCon 产能暂无改造为 BC 的计划。
真相浮出水面。刀刃向内的改革,狼性的文化,已然开始。
02 往事烟雨
回顾隆基过去十年,从单晶硅片革命,到开启的一体化征程,再到如今 BC 技术升级,一路走来,事后看纵有战略失误,但不得不承认——始终颇有王者之风。
从单晶硅片的寡头垄断,压制硅料产业链致极低毛利率开始,隆基便以行业"话事人"形象出现,整个产业链最肥美的利润,都掌握在了单晶硅片环节。而彼时光伏产业链,似乎都像是在给这位单晶硅片大佬打工。
这种对硅料行业的掌控欲望,哪怕是在 2022-2023 年时代,仍能看到迹象。只不过今非昔比是,隆基已经彻底失去了硅片行业的话事人角色。
自此,硅片已经不再决定硅料企业的命运,相反硅料一度的稀缺却让本要产能过剩的硅片得到了一丝喘息。
如今,荣光早被风吹雨打去。
反思这虽迟必至的反噬,隆基在硅片环节的"霸道",保持了多年的超高毛利率,使得因果早已铸就。这也导致后来硅片新势力的风起云涌,直接导致硅片格局崩盘。

隆基真正得罪"友商"的,乃是其下沉,开始做了组件生意。
隆基在收购乐业组件不久后,凭借 166 迭代迅速成为全球组件头把交椅,气吞万里如虎。市场一度认为,隆基无所不能。
自此,他的组件、电池客户都在找机会与其分道扬镳。直到,TCL 中环在 2019 年祭出了大硅片,友商们开始窥探到了机会。
于是乎,我们看到了 182 和 210 血雨腥风的争吵,直到 2024 年才得出定论。
隆基在 2020 年后加码电池环节,又得罪了一大批客户,让友商们"坚定"地倒向了 210 阵营,硅片版图大滑坡,于 2024 年外销出货被双良节能赶超,屈居于行业第三名,与 TCL 中环差距越拉越大,彻底失去了硅片的话语权。
在组件市场,因为晶科、天合、晶澳的 A 股回归,重振雄风,隆基绿能被迅速追平甚至最终被晶科赶超。组件、硅片双霸主地位,黯然收场。
但隆基的那种让行业窒息感,依然留在传说中,随风飘荡。
伴随着 HPBC1.0 产品失败及对 TOPCon 过渡产能的判断,隆基绿能在 2024 年终于下定决心,抛弃厚重的历史包袱,全力转向 N 型 TBC 时代。
就是这一前一后的攻守易型,却让这位行业巨头在错乱中侥幸赢得了"后手机会"。
因为市场份额逐步的丧失,以及后来者的追赶,让这位巨头不得不谨慎应对产能扩张,对电池环节的错判,踌躇,特别是组件市占率被赶超,让他的投资愈发谨慎。最终,保有了全行业最高的 500 亿货币资金储备。
当然,隆基的财务一项是稳健的,一直沿用着极致的上下游占款规模,来使得财务费用一度为负,而今这一套早被友商学去。而底子厚,屯了很多现金的隆基自然在冬天里最舒服。哪怕错几次,都扛得住。
换做任何一个小厂,这种连连战略失误,早就被卷铺盖走人了。
回到正题。隆基大举进入 BC 技术,并不会引来友商们的"敌意"。
但隆基在 2024 年硬是花了 7.82 亿的市场推广费,来强行向市场洗脑他的产品和技术。这笔费用比 2024 年整整多了 80%,比晶科高了一倍,更是比通威高了 160%!
BC 技术推广本身没什么,但是隆基宣传的时候,总是很刻意和友商的产品做"对标",用一种踹死别人来提高自己的方式成就自己。这自然会得到友商们的反噬。
比方说,隆基会拿现有的技术都堆叠到 BC 技术上来说效率领先;比方说 30W,他完全忽略了这 30W 效率差异包含了 BC 技术 + 非 BC 的共性技术,也就是说,当下出库的 30W 效率差异,本身差不多 15W 左右是 BC 结构带来的,另外 15W,只是新产线,本身就可以加的包括边缘钝化、上面钝化、0BB 甚至先进封装(高密度封装)、细栅线等技术,而这些都是共性技术。
隆基拿自己 + 共性的东西作为独有的优势去夸大宣传,这显然并不符合技术的标准,也存在以偏概全,避重就轻和故作掩饰之嫌。
然后得出结论,隆基的 BC 优势会长期保持 30W 以上。30W 是什么概念,相当于一代产品的差异。这等于把友商往死里干!如果是事实还好,不是事实的话,那这种宣传无意于激怒友商。
看看下面这张图,是隆基绿能自己披露的各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图,上面写的明明白白,BC2.0 技术与 TOPCon 技术效率差异为 0.6-0.8%,约为笔者多次强调的 15W 左右。

当然,友商们都承认了 BC 技术在正面效率的领先,但区别在于这领先的幅度是多少?当隆基开始投大量的钱,声势浩大的搞 BC2.0,友商们也得跟着去升级包括边缘钝化、双面钝化及 0BB 等,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钱。
就拿晶科来说,8000 万 +/GW,60GW 的改造就需要过 50 亿。
这时候钱多重要!你说大家能不气?难过不少企业和我说,隆基总是一种走自己的路,把别人逼死的感觉。
如果是事实,还好,但是,如果不是,大家还都得跟着趟这浑水。
隆基这种"离群索居"的方式,不成功,便成仁。
03 哀其不幸
一家 TOP5 企业市场负责人跟我说:2024 年隆基狂撒 7.82 亿的市场推广费,铺天盖地的洗脑式宣传让行业陷入"舆论军备竞赛",好不麻烦!
古人说得好,你重复无数遍的话,无论真假,自然可能众人都信了。
我不知道隆基是不是这样的。他们在宣传产品的时候,总有过分夸大自己优势之嫌,进而使得竞品客观遭遇贬低。也让一些企业不得不作出"回应"。
在隆基绿能 2024 年大裁员"水落石出"后,隆基在过去也往往回应,"裁员只是正常的优化,不到 10%…… "。包括各种成本演算、溢价模型、市场目标,基本从未兑现过。营销而已,何必当真。
关于 BC1.0 技术,钟宝申曾经在机构投资者交流中,演算了未来如何实现 4-6 毛的溢价率。同时,在过去两个季度,BC2.0 出货到底有多少,始终不愿意透露。只夹杂着一堆笼统的数据,BC 产品在一季度总计出货 4.32GW。
面对着投资者的疑问,总是三缄其口。因为这太重要了—— BC 产品的出货包含了隆基 BC1.0 产品的存货、BC2.0 的代工采购出货及本身 2.0 有效产出数据。
我们只能自己做计算——从 其 2024 年 BC 组件出货目标占比 25%,对应 20-22.5GW。2025 年 Q1BC 组件出货为 4.32GW,占比已达出货的 25%。
故而,隆基绿能在全年出货目标中并未上调出货比例来推测,BC2.0 产品自身比例并不高。而 20-22.5GW 总 BC 出货来看,去除代工 BC 产能,自身实际有效产出低于 20GW,或 16-17GW 抑或更低?这可能更接近事实的真相。
其次,隆基绿能 50GWBC2.0 电池组件的规划目标,到底能不能实现?不得而知。我们只能从并未有效增长的在建工程一探究竟:

隆基在建工程并没有增长,甚至相比过去是下行的。BC2.0 电池 + 组件产能投资可是很大的,哪怕是技改一代和 TOPCon 也需要很大的投资。这能看出来是大规模扩产的迹象?

再看上图项目进度表,也分明看不出扩产的具体步骤。看来要等到半年报再跟踪了。
再看其宣传的革命性产品泰睿硅片。事实上泰睿硅片的推出,也没有助推隆基逐步败退的硅片市占率,真相如何,一眼便知。如果是优秀的产品,其就不会在 2024 年被双良节能赶超,屈居第三了。而资本开支及在建工程一项,也未见"大动干戈"。真相如何,胜于雄辩。
近几年,隆基的出货目标始终甚至从无实现过。夸下的海口,被一一打脸,这才是现实吧。
此外,无论是产能情况、出货情况、出货目标都是一笔糊涂账。而对效率优势的故作掩饰,成了公关和起死回生的唯二利器(另一个就是有钱任性)。
04 向左向右?
2024 年,隆基裁员 37000 人,占比近半,除了生产人员,行政及技术人员都减半,开启了大张旗鼓的狼性文化。在这几年隆基的宣传攻势上,也颇为犀利,攻击性稍强。狼性的营销文化,似乎也肉眼可见。

如今的隆基,面临向左还是向右的难题。
向左,看似已经无路可走,或者骨子里根本不会。向右,已经看似没有回旋的余地,自古华山一条道。
正如某 TOP5 企业全球市场负责人尖锐指出:隆基目前的 BC 技术不如 BC 之王爱旭,而 TOPCon 技术又落后于晶晶天。注定双线作战,面临研发资源分散、产线转换成本激增、市场渠道冲突等多重挑战,顾此失彼。
所以,隆基要么凭借强大的资金储备熬死对手。要么祭出先进产能的黑科技,重夺主动权。
隆基目前选择了中间路线,既要出击 BC 黑科技,又要守着大量资金储备过冬,鏖战四方。从其稀疏的在建工程便可一览无遗,此外,还有各类轻资产合作 BC 项目更是肉眼可见其意图。
隆基,在成长的道路上,不妨多下内功。培育新的赛道,而不是完全寄望于黑科技弯道超车,也不是将自己逼到得罪全行业的境遇。如储能赛道、新型电力系统与解决方案 …… 并重塑过去在硅片领先时代的成本优势,将这一优势持续赋能到电池组件环节。
现在的隆基,相当于晶科、天合、晶澳的总和,也超过了通威 + 中环总和,表明了市场仍然对隆基绿能保持有高度期待,如何走好未来的每一步,不让过去的战略失误重演,成为隆基最大的命题。血再厚,也经不起无休止的折腾。
我自然相信隆基可以在新的 2.0 技术到来之际实盘杠杆平台,凭借强大的资金储备来获得先机,并不负 70 余万股东的殷切期盼。也真心希望,隆基有更加伟大的行业格局、自信与坦诚,为营造光伏行业新一轮勃勃向上更加稳靠的周期而奠定基础,成为行业真正的"老大哥"。
天元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